药店连锁超市化的忧虑

目前,超市和平价是一个热门,好像买东西都会去这两个地方,而实际上这两个地方可能是一个地方,因为,在市场上,这两者是二合一的,超市是一种经营形式,平价则更多的是一种销售方式。

    渠道的扁平化,导致越来越多的销售终端以超市的形式出现,连药店也不例外,不少药店都是以一种小型超市的格局出现,在业内,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老百姓大药房,它几乎是用一种“仓储式”的销售方式在进行销售。原先我认为,老百姓大药房的出现,那还不等于宣告普通大药房的关闭吗?其实,不是这样,绝大多数的药房都生活得好好的,如果说是有影响的话,就是在管理体系和服务质量上普通药店都有所提高。

    当然,这是好事情!

    从目前看药店采用超市式方式是一种好的选择,其实说药店超市也是一种不负责的说法,现在药店实行的只是一种“仿超市式”经营方式,引进超市化的格局和服务理念,患者到药房取药就如同在超市里选购商品一样,变被动式接受药师所发的药品为主动式自由选择药品。过去,受体制的僵化,消费者购买药品要受到很多约束,完全是采用被动服务模式,现在药店超市化就是打破旧的医药供应模式,同时也打破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那么,药店实行超市形式经营是大势所趋吗?对此,我却不这么认为,即使这一种形式目前很普及,我个人认为,药店的经营不应是以这种超市式的开放形式,一则是我国的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民众对医药健康意识的薄弱和误解还很多,二则可能现在的业态环境并不是很好,市场竞争过于激烈。药店作为特殊的销售产品的平台,应保存其严肃性,它不是大卖场,是生活用品中的“特殊产品”。

    如此,才能保证它的特殊性?药店就是一个通路,只是一个流通环节,它是承载着药品销售的最后一个窗口,让一个销售终端来执行药品的安全和专业性,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虽然说,有相应的条例和经营条件制约,药店也进行过专业的药品知识培训,有的大型药店还有执行医师,但是这一切是不够的,“人命关天”


,连医生都尚且不能妄自下药,更何况是一个有众多的商家云集之地,君不见,每逢节假日,在药房门口如菜市场一样,促销的、义诊的不断,各大商家的广告呼促销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轮番上阵,“利”字前面大吹特吹,这种阵势如何让药店能承载起药品监督和规范安全的公正执能。

    其二,在药店里,专业是第一位,服务是第二位,在药店专业性是能冶人病的,而服务只是一个从业态度问题,不能处处讲服务至上,我们现在的从业者和消费者对于服务的“炒作”太高了,好像只要服务到如何如何好,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似的。消费者在此购药,主要是为了买药,只要药有用,哪怕就像自动售货机一样卖安全套呢?在武汉有一家药店提出服务上门,顾客要买0.3元创可贴,药店店员也上门,我是不赞成这样的,当然这只是一个个案,说明店员服务应具备的态度,不值得提倡。如果,第一个店员如此做法,应提出表扬,第二个仿照,就应处到处罚。这就是一个“分寸”的把握。

    第三,关于超市的概念,只是反映了消费者对药店的一个期望值,就是平价!但是现在的药价高得让人看不懂,一盒普通的感冒药,相同的成分,价差竟达到几十元,虽说这里面有品牌的因素,可是这品牌是否人为的拔高吗?巨大的流通成本分担到了渠道里面,虽说是皆大欢喜,可是消费者并没有得到实惠。表面上是超市的形成格局,可实际上药价并没有变,反而多了一个商有炒作产品的理由,消费者只是多了一个选药和取药的方便,这一种具有一定风险的方便,我认为不要也罢。民主和集权,有时候,不进行集权,事情是做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