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财经1月25日电 (记者 夏宾)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基金投顾试点政策也已走过两周年。自2019年10月开始试点至今,国内基金投顾理念在迅速传播。
25日,在上海市黄浦区金融办指导下,21世纪经济报道和先锋领航投顾联合主办“2022年中国基金投顾峰会”。现场,先锋领航投顾联合毕马威发布《中国基金投顾蓝皮书2022》。
蓝皮书基于对超3000位基金投顾用户长达半年的调研和访谈发现,与国外成熟市场不同,国内用户喜欢小额试水投顾,人均持有在万元人民币以下,对投顾的认知尚处初级阶段,理念也还不成熟,仅三成人愿意持有一年以上。
毕马威中国证券及基金主管合伙人王国蓓解读蓝皮书指出,3000人的受访用户调研数据显示,当前基金投顾用户呈现出“千禧一代”“高知白领”“已婚有娃”三大特点。
蓝皮书的用户调研显示,半数基金投顾的受访用户集中在25至35岁,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比97%,“已婚”用户比例极高,达到82%,已婚且有子女的家庭同样占到七成以上。他们普遍高知、有稳定收入和一定经济基础,可投资产10至50万人群占比达70%,但其持有基金投顾集中在1000至10000元人民币,这说明用户对投顾仍以“尝鲜”为主。
在投资心智方面,半数用户投资经验超3年,但投资理念尚不成熟,愿意持有一年以上者仅占三成。
值得注意的是,超六成用户希望投顾机构为自己做1至3年的中长期理财,但在买入后的行为却以短期操作为主,存在“知行不合一”。用户对基金投顾的认知也处于初级阶段,投前认可“顾”的专业服务,但在投后还是容易将其视作基金,“忘记”投顾策略原有的收益目标,忍不住频繁申赎。
“中国基金投顾行业的用户如何看待投顾,有怎样的服务需求,对行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先锋领航投顾董事长黄浩认为,国内基金投顾跨过海外市场的“人工投顾”直接进入了“线上智能化”形态,但也因缺乏顾问文化,在认知和服务开展上面临各种挑战,也有更多的本土化改良空间。
围绕首批投顾用户的画像,蓝皮书也指出了中国投顾市场发展的痛点。当前投顾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投资者不理性行为带来的收益率不达预期,此外还有“买方投顾”仍未普及、缺乏结合客户需求的长期财富规划,以及缺乏被动型底层资产等。投顾市场还存在“重投轻顾”的情况,聚焦提供投前服务,对“顾问”功能挖掘尚浅。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员服务一部负责人沈宁也在会上谈及了对行业的期许。她表示,基金投顾机构应着力提升顾问服务能力,避免线上基金投顾服务产品化,并在顾问服务环节加强投资者引导。
基金投顾机构将如何破局?作为蚂蚁集团与Vanguard集团合资成立的投顾试点机构,先锋领航投顾CEO张宇分享了旗下投顾服务“帮你投”的新动作,其2.0版本将运用新模型来进行更精细化的投资决策。据悉,截至2021年底,“帮你投”累计服务用户已超过300万。
盈米基金CEO肖雯认为,投顾的服务体系是一整套业务流程和支撑体系,而不仅仅是一个基金组合,要打造好投顾服务的护城河,最关键的门槛是数字化,围绕用户的需求去提供更加精准和优质投顾服务。
上海市黄浦区金融服务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杨国威也在峰会现场表示,基金投顾代表了资产管理、财富管理行业的未来。基金投顾不仅是资产管理用户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科技技术的关键实践环节。(完)